第一百七十四章 料事如神朱元璋 (第1/2页)
稳住朱亮祖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等着朱元璋那边的命令下来,然后把朱亮祖给抓起来,带回应天府审问。
至于说在朱亮祖这边吃饭,自然就不必了。
朱启还是很谨慎的,万一这朱亮祖给我饭里下毒怎么办啊?
边上的那群锦衣卫们,这个时候也终于是松了一口气,不用在朱亮祖的眼皮子底下保护辽王殿下了。
只不过朱启才刚刚离开了朱亮祖的宅邸,还没有走远呢,就有眼尖的锦衣卫瞧见了不远处的一行人装扮,非常的眼熟。
高锦马上就说到:
“殿下,前面好像有一批人是咱们锦衣卫的人呀。”
朱启往前面看去,但看到的也只是几个穿着华贵的人而已,并没有看带有穿着飞鱼服的人。
似乎是看到了辽王殿下脸上疑惑的表情,高锦马上说到:
“点下,您看的前面那些人的腰带,还有腰带上的配饰。
正是我们锦衣卫在外面办案的时候,随身穿着必须要带着的东西,这样互相之间都能认得出来。”
高锦这样说完之后,朱启也确实发现,前面那批人腰带上的缀饰都是一模一样的。
而如果这里出现锦衣卫的话,肯定不是自己命令他们过来的,那会是谁呢?
朱启心里面一下子想到了一个答案,不过还没有来得及过去求证呢,就见到一个细皮嫩肉的男人,从巷子里探出头来,对着朱启招了招手。
朱启一眼就认出来,这人不就是在朱元璋身边的公公吗?
好家伙,朱元璋真的来了!
朱启赶忙带着身边的一众锦衣卫们走了过去,果然就在巷子里面看到了一个大轿子。
而这里坐着的人,朱启可就再熟悉不过了,可不就是自己的老爹,大明皇帝朱元璋嘛!
朱启一脸懵逼的赶紧走上去,然后对着轿子里的朱元璋行礼,随后说道:
“儿臣拜见父皇!父皇,你怎么到这来了?”
朱元璋笑了笑,倒是没有说话,而是抬了抬手,让身边的人都退了下去,又让朱启走到轿子里来,这才俯过身子说道:
“你到广西去干什么,难道以为我和你母亲都不知道吗?
你母亲天天就让我派人盯着你看看,这第三个未来儿媳妇长的什么样。
我被她说的烦了,又在应天府闷着无聊,就自己过来看看。
主要是想看看你老三这小子,是不是光顾着女人忘了办事。”
朱启听到朱元璋如此说完,又是一阵汗颜。
他倒是没有抱着侥幸心理,觉得朱元璋肯定不知道自己到广西,是为了来找蓝仙儿的事情,却没想到,朱元璋一早就知道了。
不过想想也是,这锦衣卫可都是朱元璋的亲卫。
估计自己一天上几次茅房,锦衣卫都会报告给朱元璋吧,倒也不是朱元璋刻意在监视自己了。
最主要的是不干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,朱启又不贪污,又不故意陷害忠良,而且对百姓也非常的好。
所以对朱元璋压根就没有什么畏惧的心里,更多的也是尊敬和敬爱。
自己的小心思被朱元璋发现之后,朱启也是挺不好意思的,有些尴尬的笑了笑,然后说道:
“儿臣主要还是想着为国尽忠的,至于说其他的,也只是顺带而已。”
朱元璋倒是没有拆穿朱启的小心思,而是很认真的问道:
“不说这些了,你写去应天府的奏章,我已经看了,老三,你跟我好好说说,这番禺县和这朱亮祖之间到底是什么事情?”
这事情已经明摆着的了,朱启也没有犹豫,直接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,就是朱亮祖袒护自己的小舅子,殴打朝廷命官。
不仅如此,还充当地痞流氓的后盾,欺压百姓,这些事情都是罪证确凿了。
自己手上还有书面证据呢,更别提那些番禺线百姓们的证词了。
铁证如山,没得翻。
朱启一番话说完之后,朱元璋的表情已经是越来越气愤了。
他重重的哼了一声,然后说道:
“这朱亮祖以前在行伍的时候,我就跟他说过,干什么事情不能任意妄为。
尤其是现在,当了侯爵,更应该以身作则。
但他就是不听,想着自己是功勋武将的身份,现在竟然干出这等事情,鱼肉百姓,我绝对不会轻饶他。”
朱元璋说完,就打算让身边的锦衣卫进去抓人去了,不过朱启这个时候赶忙说道:
“父皇,您稍等一下,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去抓朱亮祖并不是合适的时候。”
朱元璋愣了一下,随后问道:
“为何?”
朱启正色说到:
“这朱亮祖在应天府的时候尚且安分守己,但到了两广地区,这才不过一年时间,就如此任意妄为。
无非就是因为那句老话,所谓天高皇帝远,觉得他跑这么远的地方,父皇你就管不到。
不过如果现在父皇您出面把他抓了起来的话,回头换一个守备过来,没准还是和朱亮祖一样,鱼肉百姓。
倒不如将此事交给番禺县县令道同来做,如此这般,才能让以后过来的封疆大吏们能够有所警示。
就算是守卫边疆的将军犯了法,也一样要受到大明律法的制裁。”
朱元璋听了朱启的话,也觉得是这个道理,不少的武将勋贵们到了边疆之后。
朱元璋都会担心他们任意妄为。
但如果用文官去压制他们的话,又难保不会出现宋朝那样的情况,重文轻武。
导致国力一直衰弱下去。
其实,在明朝初年的时候,朱元璋就很重视武将和武力的建设,并没有延续宋朝那般重文轻武的传统。
只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,免不了还是朝着重文轻武的方向发展,文官集团占据主要力量,而武将们都成了文官集团的附庸。
在明末尤其如此。
谷璈
朱启也知道,朱元璋在担心什么,所以还没等朱元璋提问呢,就自己先说到:
“当然,儿臣建议让道同来审判朱亮祖。
也并非是还原宋朝时候文官牵制武官的传统。
父皇您重视律法,而这地方县令就是我大明法律,在这地方基层的体现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