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1章 东海文学巨奖 (第2/2页)
谁也没有想到,有西影厂出品,投资4000万人民币,江文、葛优等众多大腕参与的电影竟然会在上映四天之际被突然撤下来,一时之间业内众说纷纭。
有说是因为电影映射政治的,有说是西影厂得罪了电影局领导,有说是香江出品方嫌弃电影票房太低,主动撤档……
《秦颂》的突然下映跟它片头的女演员一样,成为了中国影坛的一个谜。
但这个谜并不算难解,在经历了最开始几天各种小道消息的纷乱交杂之后,电影突然下映的原因逐渐明晰了起来。
自从电影上映之后,这部影片在历史阐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被一些专家学者口诛笔伐,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,但究其原因应该大差不差。
《秦颂》的突然下映,让于东欣喜不已。虽然这种态度有些不厚道,但他还是忍不住高兴。
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寄希望于对手犯错的想法很没有出息,可《英雄》对于他、对于文华,乃至对于中国电影来说,都太过重要,让他忍不住患得患失,提不起所谓的大将风度。
11月份了,《英雄》剧组已经赴内蒙拍摄,拍摄地点条件艰苦,剧组进度又很赶。
于东准备前去探班,给剧组加加油、打打气。
去剧组之前,于东提前跟林为民打了个招呼,林为民问他:“你就这么去?”
“哪能啊带了1万元。”于东说道。
“剧组那么多号人,你就带那么点钱够干嘛的?让财务多拿点,这是‘加油费’,不能省。”
林为民不是不能接受“水里有鱼”,但前提是做好工作,且爱财有度。
《英雄》是文华影视明年的重头戏,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,这个时候士气可鼓不可泄。
于东走后又过了两天,林为民突然接到了石铁生的电话,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。
石铁生的短篇《老屋小记》获得了之江《东海》文学月刊主办的“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”的金奖,奖金五万元。
电话中,石铁生的语气有些激动。
他之所以这么高兴,得奖是一方面,更关键的是五万元的奖金。
石铁生从事写作多年,但产量并不算高,很多作品发表后反响不错,但结集出版后的销量却都一般,五万元奖金几乎抵得上他两三年的收入,对于生活一向不算富裕的他来说,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。
林为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为石铁生高兴。
去年《大家》杂志社联系到石铁生,提出只要他将《务虚笔记》拿到《大家》上发表,就可以获得《大家》与红河卷烟厂合办的“大家·红河文学奖”的10万元大奖。
可石铁生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也写不了几部长篇,最后还是忍着巨额奖金的诱惑将这部交给了《当代》发表。
《务虚笔记》在《当代》上发表之后反响热烈,评论界对于这部的评价非常高,但在读者群体却有些褒贬不一,这跟石铁生的创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。
前几个月出版了,销量平平,带给石铁生的收益也并不算丰厚。
现在《老屋小记》竟然又获得了一个价值五万元的金奖,也算是老天对石铁生那股坚持的褒奖。
两人在电话里畅谈了好一会儿,石铁生说他还准备到杭城去领奖。
在后世,《东海》这个文学月刊的名字并不响亮,但它的历史其实很悠久。
《东海》最早是之江省文联的会刊,名叫《之江文艺》,创刊于1951年,1956年易名为《东海》,1964年停刊。后在1975年,复名《浙江文艺》,1978年又复名《东海》至今,是之江省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。
改革开放后,这份刊物也焕发出了活力,销量一度破百万份,成为当时之江省内众多作家的发轫之地。
1995年,国内的绝大部分文学期刊都面临着生存难题,《东海》也不例外,杂志社亏损,人心涣散。
这个时候赵锐勇调任《东海》文学杂志社任社长兼主编,他从永康兄弟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清处化缘来了一笔资金,设立了“东海文学奖”,第一届奖金30万元,对外打出了“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”的口号。
这个口号俗是俗了点,但如此巨额的奖金确实为《东海》杂志带来了无数的关注,也让“东海文学奖”甫一诞生,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,成为国内文坛最为人所瞩目的事件。
“好好好,你去领奖,回来了我给伱庆功!”
两人又说了一句,林为民心中高兴,决定早退一会儿去石铁生家给他庆祝一番。
他到了石铁生家,得到这个消息的朋友们也来了不少,大家都为石铁生感到高兴。
程西米热情的张罗了一桌丰盛的晚宴。
这天晚上,大家聚在石铁生家里,畅谈着文学与理想,欢声笑语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璀璨的文学时代。
林为民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多,他带着几分醉意沉沉睡去。
不知何时,一阵刺耳的铃声骤然响起。
(本章完)